在华东师范大学
思勉原创奖、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思勉班……
这些命名都与这位社科大师有关
今年是历史学家
吕思勉先生诞辰140周年
“观其会通——纪念吕思勉先生
诞辰140周年手稿文献展”
今天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揭幕
先生,好久不见
见字如面
50余组手稿文献首展
复现吕思勉先生的精神世界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历史学家。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到历史学系任教。2018年,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推出的首批“上海社科大师”。
本次展览精心选择了吕思勉先生的手稿及相关文献原件59件(组),绝大多数展品为首次展出。通过五大板块呈现一位有血有肉的吕思勉形象和史学大家的风采:
“毗陵古大邦:吕思勉的故乡人文”揭示吕思勉的家学渊源和常州文脉对他的影响;“却遇良朋慰梦思:吕思勉的友朋弟子”呈现他与友朋及弟子的往来;“融会贯通,心知其意:吕思勉的学术研究”概括他的治学精神、方法和学术成就;“为学吟诗不辞瘦:吕思勉的文学情怀”展示他的文学世界,并重点介绍其诗词创作;“难得浮生半日闲:吕思勉的生活爱好”表明他养猫和弈棋的生活爱好。
2024年12月21日,丘成桐在《人民日报》撰文,引起巨大反响。在文中,他在谈及人生的一段宝贵经历时说:
“我在念高一那一年,对历史特别感兴趣,阅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开始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也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在书中的最后一页,吕先生引用了梁启超翻译的英国拜伦的诗篇,是拜伦在希腊看到波斯古墓而吟咏的作品,中间有句说,“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这首诗一直在鼓励我向上。”
这段文字提及的正是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史学代表作《吕著中国通史》的第五十四章《革命途中的中国》。这次展览,《吕著中国通史》手稿以及各阶段学术札记手稿也作为展品亮相。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社科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历史学系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支持。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主持揭幕仪式。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出席活动,共同为展览揭幕。
“希望吕思勉先生为人为师为学的生动故事能够传播更广、影响更多的人,擦亮上海社科大师这一学术文化品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在致辞中表示,通过举办系列学术文化活动,将社科大师的精神和文化更好融入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实践,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相辉映、双向奔赴创造条件,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策展人张耕华介绍策展情况
“历史学家与他的研究,最终还是要为社会大众服务,也应该向社会大众显示他的价值和意义。”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策展人张耕华介绍,吕思勉先生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晚年将平生大量的手稿资料从常州老家运至上海,之后新出的著作多为其家属和后学整理手稿而成,吕先生的著作至今依然能常销、畅销,与其手稿能大量留存很有重要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夏建国向上海社科中心党总支书记徐婷婷赠送吕思勉早期版本著作《白话本国史》。这套珍本将由上海社会科学馆收藏并展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学生杨卓伊深情朗诵《怀念吕思勉先生》。该文章由吕思勉弟子、上海社科大师杨宽在1984年吕思勉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所写,追念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和学术传承的轨迹。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策展人丁嘉晖导览嘉宾观展
· 展览时间 ·
12月26日正式开展
展期3个月
· 展览地点 ·
上海社会科学馆
(合欢路300号
上海图书馆东馆6楼)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
前来参观!
展览定制套色印章等你打卡!
展览还原了吕思勉在复兴西路故居的场景供沉浸式体验